人活著就是要積功德、做善事,一個企業家在事業上有所成就,不能忘本,並要適時行善布施,回饋社會。

-《張榮發回憶錄》P.362

張總裁以「鐵意志」經營事業,展現過人的智慧與膽識,但在事業登上高峰後,對於「人究竟為什麼而活」,卻有了更深一層的感悟。1985年當長榮成為世界第一時,他成立「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」,用「柔軟心」投入各項公益事業。

他常說:「人的心,就像船上的六分儀,只有懂得操作它,才能在海海人生中,找到自己清楚的定位。」他的人生信念是錢應在人間流轉,利益眾生,而非個人獨享獨有,他認為企業的存在有一個終極目的,就是能夠服務人群、回饋社會 。

張榮發基金會每年平均幫助近萬戶次家庭,提供急難及災害救助、醫療補助等,並在全臺成立8大聯絡處,由集團同仁所轉任的訪查員,提供及時的在地關懷。

每每海內外有重大天災,張總裁總在第一時間伸出援手,並指示同仁親赴現場,協助救災。921大地震、四川汶川大地震、莫拉克風災、日本東北大地震、四川雅安大地震,張總裁與長榮集團共捐出近新臺幣20億元賑災。

這位在海峽兩岸,乃至歐美等地皆設有助學金,協助各地清寒學生就學,並成為他們口中的「張爺爺」,對藝文活動推廣也不遺餘力,成立長榮交響樂團,深化國人對古典音樂的瞭解,也將臺灣民謠音樂交響化,提升本土音樂。為使社會大眾對海事歷史及文物,有更進一步了解,2008年他興建國際級的「長榮海事博物館」正式開幕,並將所珍藏的4,500件海事文物全數捐出。同年因有感當時社會道德淪喪,正式創立《道德月刊》免費發行,引發社會熱烈回響。

張總裁長期從事慈善及文教公益事業,受到海內外肯定,自2008年起,已五度獲《富比士雜誌》(Forbes Asia) 評選為亞洲慈善家,並在2013年7月號大篇幅報導張總裁是「道德的典範」(Morality Play)。